用“孝”字书写人生——陕西省“十大孝子”、商学院2003级金融二班杨怀保印象
发布时间:2016/05/01   阅读:11753次

12岁开始操持家务,10多年来经历了家庭的无数苦难,父母体弱多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任,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

打开杨怀保的博客,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在我走过的二十多年,生活给了我太多的磨难,而我现在只是跨出了一小步,前面的路还有很多坎坷需要我去跨越,我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考验,但我相信:只要不轻言放弃,终会走出一片艳阳的天空。”

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我们走近了陕西省“十大孝子”、商学院2003级金融二班杨怀保同学。清秀的面容、瘦小的身材、腼腆的笑容,我们无法想象他是怎样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为家人遮挡风雨,他是怎样用自己并不厚实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的。泪眼朦胧中,我们带着震撼与感动聆听了杨怀保艰辛的心路历程和感人肺腑的孝子之路。

苦涩的经历:往事可堪回首

1983年12月的一个寒冬,杨怀保出身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父亲19岁那年,爷爷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和一间破烂的草房。

有关童年的记忆已渐渐模糊,存留心底的只有些许苦难的碎片。

“在我童年的回忆中除了痛苦,最美好的回忆就是母亲带着我去放牛,我割了满满的一背篓猪草。”提到自己的童年,杨怀保的眼睛湿润了。

在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为了贴补家用,父亲整天在外面疲于奔波。年幼的杨怀保便觉得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大男人”了。当时,母亲身体不好,加上已经动过一次大手术,懂事的杨怀保就每天回来给家人做饭,然后割好猪草,周末就下地干活,帮母亲分担一些体力活。也就是在那时候,杨怀保尝试并熟练掌握了各种农活:挑水、担粪、除草。那一年,杨怀保9岁。

依然清晰记得一个夏天的下午,杨怀保和母亲一起在地里干活,他不经意发现母亲长出了好几根白发,额头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杨怀保第一次意识到:母亲老了。“怎样才能照顾好母亲,让她过得舒服点”,杨怀保幼小的心里顿时萌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他想到了山上的药材,于是,他就利用晚上和周末到山上挖药材,准备积攒四个月的钱为母亲买一件新衣。正当他准备把挖来的药材带到县城去卖的时候,母亲病了。当时,父亲在外打工,他感到六神无主。家里离医院很远,交通又不方便,怎么办?“用自行车载母亲上医院。”于是,杨怀保借来一辆自行车,载着母亲匆忙赶往医院。将母亲安顿好后,杨怀保用剩下的钱在街上的小摊偷偷地给母亲买了一双棉手套。当他把手套给母亲戴上时,母亲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心里有一股辛酸却又幸福的暖流。望着母亲的笑容,杨怀保无比自豪地告诉自己:我可以照顾家人了。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漏又遇顶头风。”一年后,母亲身患重病,需要到西安动大手术。母亲的手术第一次给杨怀保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母亲手术需要人照顾,自己在读书,肯定照顾不了母亲,只能父亲去。那时候,正值农忙抢收季节,无奈的父亲只好匆忙去了西安,留下弟弟和几亩待收割的小麦。父亲走后,杨怀保咬紧牙关将那几亩小麦割了。

母亲的那次手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欠下了一大笔债。不幸的是,手术过后,母亲的病虽然好了,却永远丧失了劳动能力。

接下来的那一年中,生活给杨怀保的依然是一条崎岖坎坷路。为了供他和弟弟读书,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不得不在外干苦力活。不幸的是,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时受了重伤,膝盖摔坏,也失去了劳动能力。

面对家里接二连三的不幸与苦难,杨怀保并没有在苦难面前低下不屈的头,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战胜苦难的决心。杨怀保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挑战:身材瘦小,涉世未深,每天却要奔走于父亲的医疗室,照顾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杨怀保在心里无数次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让父母感到幸福。从那以后,杨怀保每天早上买好一天的馒头,早上吃一个馒头,喝一碗稀饭,中午就在学校食堂盛一碗免费的汤,吃三个馒头,晚饭再吃两个馒头,喝碗稀饭,为的是能尽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在那段时间里,杨怀保总是全校最后一个去学校食堂的。

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奇迹,却有太多的无奈。在各种压力下,杨怀保进入了紧张的高三。“现在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高三的那个农忙季节,我和父亲一起帮别人收割油菜和小麦,从早上五点多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才完工,为的是一天可以挣到60元。”

2003年7月,在参加完高考的第四天,杨怀保就只身离开家乡,开始了短期的打工生涯。

在西安,杨怀保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卖起了苦力,干起了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体力活:每天反复地穿梭在六层高的大楼间,一人推着独轮的斗车从一楼到六楼。每天晚上,杨怀保躺在四面空荡的水泥地上,在与蚊子的激烈交战中疲惫地进入梦乡。

2003年9月16日,杨怀保怀着对人生的憧憬与梦想,揣着父母东挪西凑的1200元,怯懦地跨进了湘潭大学的三道拱门。

家境的贫寒,使得杨怀保不得不每天一下课就一人穿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寻找着每一个可以挣钱的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怀保从学校勤工俭学中心得知,湘潭一家槟榔公司给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要招聘一批学生去推销槟榔。听到这个消息,杨怀保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那天,他领了20袋槟榔放在寝室。中午,在室友的鼾声中出去,杨怀保将那20袋槟榔销售完了。还来不及细细品尝美好的大学生活,杨怀保便开始了大学的兼职生涯。尽管,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双脚回到寝室,但是杨怀保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给弟弟寄的信里,他经常夹10元钱,为的是能让弟弟买点文具,偶尔改善下生活。

一个周四的晚上,杨怀保接到了一位家长打来的电话,说是自己初三的孩子需要一个家教辅导英语,愿意付10元一小时。听到这里,杨怀保激动得几乎疯狂。“10元一小时,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价。这样一次下来就有20元钱,一周就有四十元钱,加上推销槟榔的些许收入,自己的生活费就可以解决了。”杨怀保在心里盘算着。 就这样,杨怀保捱过了艰难的大一一期。

辛酸的幸福:带着家人上大学

许久以来,杨怀保都在算一笔帐:等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父母都将近60岁了,那么,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供养我二十多年,等到我有能力给他们过上好日子时,父母已经老了。每次想到弟弟,杨怀保就想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想到了自己成长的辛酸。在考虑要照顾好父母的同时,杨怀保思考着如何为弟弟提供尽量好的成长环境。

2004年春节,杨怀保回到了老家。这个春节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节日的快乐,整个家庭几乎笼罩在一种消沉的氛围中。望着空荡荡的家,望着消瘦的弟弟和憔悴的父母,一种念头在杨怀保的脑海里突然闪现:把家人都接到湘潭,带着家人上大学。当杨怀保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全家时,立刻遭到了反对。父母认为在湘潭举目无亲,住宿、生活来源、弟弟上学都成了现实而又残酷的问题。然而,母亲躺在病床上与病魔斗争的疼痛,父亲蹒跚着伤腿在工地上忍受风吹雨打的艰辛,弟弟在寄宿学校里每日生饭白菜的清苦,让杨怀保没有轻言妥协。他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一定要让家人接到自己身边。

刚过完年,杨怀保就提前赶回了学校。回校后,杨怀保就为租最便宜的房子,帮父亲找一份工作在学校附近不停奔走。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文化,没有任何手艺,又做不了苦力活。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工作?苦苦找寻了将近一个月,杨怀保依然一无所获。杨怀保也曾一度想到过放弃,但渴望早日将家人接到身边的强烈愿望使得他坚持了下来。在一位好心阿姨的帮助下,杨怀保为父亲找到了一份在垃圾站整理废品的工作,每月350元。在杨怀保的劝说下父亲答应先过来试试。4月底,父亲来到了湘潭。8月,母亲和弟弟也来到了湘潭。弟弟杨哲参加并通过了湘潭大学子弟学校的入学考试。

由于语言障碍,不久后,父亲被垃圾站的老板辞退了。原本应该是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也只能呆在家里,只能干巴巴地看着还在读书的儿子兼职赚钱,父母心里满是内疚和不安。“当初就说不来,现在可好了,我们还是回去算了。”父母的话让杨怀保又一次感到沉痛的打击,但不服输的性格,又让他重新鼓起勇气面对这一切的不幸。为了给父亲重新找份工作,杨怀保跑遍了整个湘潭市。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怀保在一个养猪场为父亲找到了一份工作。

由于父亲听不懂方言,杨怀保就利用课余时间,到父亲上班的地方,给父亲当起了“翻译”。终于,两个月后,父亲基本上能够听懂当地的方言了。

2004年暑假,杨怀保利用假期找了几份兼职。这样,杨怀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愿望,成功把一家人安排到了身边。同时,自己的人生角色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换。每天,杨怀保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早上像个家庭主妇去买菜,安排柴米油盐;然后走进课堂;课后再去辅导别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父亲没有了工作,杨怀保就和母亲在校园里捡些废品以补充家用。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担任市场拓展部部长期间,杨怀保深刻体会到了还有许多像自己一样贫困的大学生,他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杨怀保组织了数场心理讲座和报告会,给贫困学生讲述一些兼职安全、自我保护和自我维权等方面的知识。两年以来,杨怀保先后撰写了30余份策划书,走访了省内外百余家企业,与苏宁电器、新东方、北大青鸟、步步高、麦当劳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两年来,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我们无法想象,杨怀保在大学生活各种角色转换中的艰辛与痛苦,但是,他却勇敢地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我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也许,就是源于内心深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于苦难、对于命运不低头的那种勇气吧。”其实,杨怀保何尝不渴望在周末独自一人在校园月色中悠闲地踱步,何尝不渴望几个铁杆兄弟周末在包厢里觥筹交错,何尝不渴望像其他学生一样闲散时围着电脑“CS”一把。但生活的压力不得不使他每天在一片鼾声中出门,又在一片鼾声中回到寝室。

今年2月,杨怀保被评为“陕西省十大孝子”。从陕西领奖回来,杨怀保有太多的感触,“也许,我一生的追求、人生信仰和生命的轨迹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但我真诚希望我的故事能感染到一些人,作为儿女,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去关爱我们的父母,即使只是打打电话,或者多陪陪他们,那也是好的。”

甜美的未来:考取硕士研究生

2006年9月,杨怀保放弃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去TCL公司总部工作,将目标定为考取本校的公费研究生。日前,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已经公布,杨怀保以375分顺利通过我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初试,又将开始他新的人生。

《阿甘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粒是什么味道)。然而,生活带给杨怀保的不是甜美的巧克力,相反,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难,但他并没有在种种磨难中沉寂下去。

尽管每天奔走于数个兼职工作中,但杨怀保始终没有放松对课程的学习。在他看来,只有刻苦学习,掌握好本领,才能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无数个闪光的荣誉遮挡不住艰辛与苦难背后的幸福:市级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干事、军训优秀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优秀奖、商务策划大赛三等奖;英语通过国家四六级;在校期间,先后担任天马旅行社校园服务中心湘潭区域经理、深圳汉智人力资源公司湘潭区域经理、同创家教总经理、学校创业者协会副主席、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市场拓展部部长等职。.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我即将走完美好的大学生涯。对于别的大学生来说,也许,大学生活可能是另一种精彩。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后悔。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了另一种财富。一路走来,我已经学会了倾听另一种声音。”杨怀保在博客中写到。

春天的阳光洒落一地,泥土的气息中,散发出一种传统美德的魅力,苦涩、辛酸、甜美的背后,我们倾听到了生命的另一种鼓点。“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蕾。”这是杨怀保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信条。苦难终会过去,杨怀保将迎来严冬后的一朵朵绽放的春蕾。

(《湘潭大学报》记者 蒋海文 撰稿,学生记者彭红、 刘文静参与采访)

(来源:湘大新闻网)

湘潭大学 图书馆 教务处 研究生院 社科处 计划财务处
Copyright 2001-2025 湘潭大学商学院 地址:中国湖南湘潭
邮编:411105 电话:0731-58292243 传真:0731-58597906、58298837 邮箱:sxy@xtu.edu.cn
湘ICP备05005862号 湘教QS3-200505-000059